
今天是一年一度美國的感恩節, Ally的幼稚園, 可是整整放了一個禮拜的假, 上個週四學校還有一場感恩節的趴踢, 對Ally和我來說, 這都是一次新鮮的體驗.
上個週一Ally放學回來, 帶回來一張趴踢的通知單, 除了要家長認捐準備當天所需的食物與餐具等,上面還寫著每位學生必需要變裝打扮, 還規定只能有幾種選擇, 請我們家長將孩子扮成清教徒, 美國原住民或是稻草人, 我的頭一個反應是這老師開什麼玩笑, 週四要開趴踢, 週一的下午才讓我們知道, 未免太沒有辦活動的組織能力了吧? 最豈碼應該提前一週就讓我們知道有這樣的規定和活動, 好讓大家在週休的時候, 有時間去買或是DIY啊!
所以發點牢騷之餘, 還是趕緊硬著頭皮去想該怎麼替女兒張羅當天活動的打扮, 嗯, 美國原住民, 那就是印地安人嘍, 清教徒的服裝又是怎樣的? 實在是沒什麼概念啊, 只好先在網上查詢, 幾個比較熟的媽咪們, 還開玩笑說早知道萬聖節的時候, 就買符合主題的服裝, 這樣還可以一魚二吃, 唉, 不過我想為了這個趴踢, 還再去花錢買服裝, 實在是太不值得, 心一橫決定只好親自下海DIY了.
左想右想Ally有件橘紅色的小背心, 勉強還算像是印地安服吧? Ally說老師和他們講, 可以用超市購物的大紙袋來DIY衣服, 所以我又趕緊上網查詢, 多找了一些印地安人服裝的圖片, 還把我那縫衣機給搬出來, 真沒想到縫衣機是這樣派上用場的, 先替她作了一件裙子, 還縫上一條緞帶好讓她繫在腰部, 再讓Ally自己用剪刀在紙袋的下方剪出一排的流蘇.
接著替她裁了一條髮帶還縫上一小截鬆緊帶,讓她容易戴上, 剛好前幾天學校的勞作中, 有一件作品是貼了很多羽毛的, 就拔了幾根羽毛下來當成髮帶的裝飾, 上圖是Ally在替她的髮帶畫上圖騰呢. 一個購物紙袋此時還有剩, 就臨機一動替她的背心用縫紉機縫上兩個紙袖,也是剪成流蘇. 然後是一不作二不休, 想到她有雙舊靴子挺搭的, 又剪了一小段流酥縫上去, 就這樣邊想邊作, 一小時左右就完成全部的行頭了, 一個紙袋幾乎剛好用完!! 完成後還讓Ally先拍拍定裝照, Ally這時也開始興奮到不行啦, 好期待學校的感恩節趴踢.
當天活動日送女兒去學校, 發現全班僅有一位學生完全沒打扮, 就有點可憐地坐在一旁(後來Ally回來告訴我說, 老師有幫這位小朋友作了一頂清教徒的帽子, 這點倒是很不錯的作法). 看了一下還是扮印地安人的比例最大, 但是大部分都是買現成的服裝, 相對地或許因為是自己作的吧, 怎麼看都還是覺得比較有特色, 哈哈, 真是自賣自誇啊!
替她照了一些照片後, 我就先帶弟弟回家了, 學校的趴踢是當天中段休息時開始, 有吃有喝有玩, 原本我想再回來看, 不過回到家後就累到不行, 而且弟弟也剛好在睡覺, 所以最後是放學時才去接她的, 結果Ally看到我就一張臭臉, 問我怎麼party時沒來, 又說誰誰誰的媽咪都有來, 這樣我就沒有照到她做的火雞了! 花了一番唇舌先是安慰她, 然後引導她告訴我到底是怎樣做出火雞的, 說是用一大一小兩張pancake做火雞的身體, 再用蘋果片做張開的尾巴, 還有橘子片, 糖果棒等作裝飾. 我說那我們找個時間也在家裡做一個, 這樣媽媽就可以把你做的火雞照下來了, 她這才開心起來.
看來幼稚園的課程大約就是一個趴踢接著一個趴踢, 小孩能開心的學習固然不錯, 只是這些趴踢的背後還需要父母花費金錢與時間精力來參與, 所以要有心理準備, 未來老師給父母的功課也只會更多更難吧!
不過這次的感恩節相關課程倒是讓我有一些感觸, 從她帶回來的在課堂上完成的勞作與各科功課全都圍繞著感恩節這個主題,可以看出美國教育是如何以全方位的教學法來奠下各種知識的基礎. 例如他們製作了一本叫做"The First Thanksgiving"的小書, 每頁印有故事文字, 其他讓小孩子用貼,畫,著色等方式去完成圖的部份. 整本小書用最簡單的文字敘述了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從小孩子喜歡做的剪剪貼貼當中,小孩學到了清教徒移民來美, 印地安人如何幫助清教徒的情節, 最初的感恩節就是指秋收時清教徒感謝印地安人而邀請他們一起享用收成. 還印有一首歌唱出感恩節的代表食物.. 同時學校也發回來一張社會學科的學習頁, 主題是教他們何謂Holiday, 舉了一些例子, 包括重要的國家相關節日,要家長與小孩討論每個節日的意義以及相關的慶祝儀式, 最候還讓她們學習可以從國旗來認出不同的國家.
自然課的學習則是認識秋天, 用這個季節可以撿到的毬果做出一隻火雞, 另外也剪出一個橡實(Acorn)和幾片秋葉在拼貼成一個人的樣子.
另外老師也教她們如何畫出一大一小兩個組合起來畫成一隻火雞, 這應該是創意與幾何圖形的運用教學吧, 她回到家現學現賣馬上畫給我看, 還真的馬上畫出兩隻可愛的火雞呢! 最後就是party上用幾種食材拼出火雞的樣子, 創作之後還可吃進肚子, 又是另一種活潑的學習方式,當然趴踢的服裝裝扮則是讓他們以實境的方式了解到印地安人,清教徒等的服飾特色囉! 以上種種活動與課程之間都有連貫, 從各種角度認識一個節日, 也從這個主題延伸到歷史, 社會, 自然, 幾何, 繪畫, 勞作,歌唱等基礎學科, 深深覺得這種整合性的學習方式真是太棒了! (PS. 記得之前萬聖節那一週, 我還看到其他年級的孩子在操場上體育課時, 還提著南瓜桶或是拿個骷髏頭剪紙咧, 可想而知一定是老師也是利用這一主題來變點花樣讓小孩子的體育活動更有趣囉!)
其實心底深處還有個最大的感觸是, 自己的孩子在這兒學美國的開拓移民史, 眼見學校用這樣有趣多樣化的教學課程, 從這樣小就開始讓小朋友學習這方便的知識, 相對來看, 我們自己在台灣長大, 對於自己祖先來台的開拓史, 好像是到了國中才在歷史課的某個章節提到吧 更別提能對歷史事件與脈絡能有多方位整合的知識了舉例來說, 也許對於早期在台先民吃什麼穿什麼, 根本就是看連續劇學來的呢! 不知道現在的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著之後, 是否已經有改善了, 好讓孩子能從小就以她們能解的方式與內容去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