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台灣過暑假, 回美的前幾天, 爸媽帶著我們去嘉義的故宮南院一遊, 我原以為故宮南院, 是分享台北故宮龐大的收藏, 讓這些中華寶物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展示, 這次來參觀, 發現卻不是這樣, 以其展示的內容, 兼具古代和現代, 文物也泛蓋了很多亞洲國家, 掛著故宮的美名, 但很多不該出現在故宮的展品卻出現了, 讓我很錯愕, 後來才得知故宮南院的定位是一座「國際級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上面的第一印象, 是在我忘了故宮南院的成立, 從一開始有了想法, 以及付諸實行和直到開幕這十多年期間, 兩黨之間勢力的消長與較勁, 這樣的結果或許也不能說是意外了, 當天整體的印象就是建築本身和週邊庭園比館藏來得更印象深刻, 把格局搞得那麼大, 層次卻變低了, 覺得挺可惜的, 希望這只是過渡陣痛期.
博物館主體建築是由國內建築師姚仁喜, 以其率領的建築師事務所執行. 建築運用「龍」、「象」、「馬」等元素交織, 象徵亞洲三股主流文明——中國、印度、波斯的互動交流. 我對姚仁喜團隊之前設計的蘭陽博物館印象深刻, 喜歡建築的朋友, 倒是應該來捧場一下故宮南院.
博物館主體建築內部共分四層及一閣樓層, 館內規劃設有五個常設展廳、一個多媒體展廳、一個專題展廳、一個借展廳及兒童創意中心, 下面就跟著我進去看看吧.
進口大廳非常氣派, 尤其是整片的玻璃窗, 望出室外的綠地和人工湖, 可惜當天其實天公不作美, 我這照片是打上很多光才如此明亮.
先去參觀了"兒童創意中心", 裡面分了幾項主題, 包括認識亞洲, 亞洲的陶器, 品茶文化, 織品以科技聲光與互動式的教學, 讓小朋友動動手.
小仔臉上兩天前被咬的蚊子包還沒有消掉.
上圖是院內的特展之一, "穿上亞洲-織物的交流與想像", 展出作品包括中國、日本等東亞文化圈, 以及印度、印尼等南亞、東南亞文化圈的織物,規劃「千絲─精湛織繡的東亞」、「躍動─繽紛繪染的南亞及東南亞」、「流轉—紋飾技藝的跨域與影響」等三個單元, 介紹不同文化圈的織物及服飾特色, 並進一步探討貿易交流下織物的跨域交流與想像. (參考官方網站介紹)
上面的照片, 是另項特展"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 以東亞陶瓷為主題, 從清代盛世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官窯瓷器作為開端, 呈現中國陶瓷製作技術、資源、經驗與能量皆燦然大備的巔峰, 接續再以釉色、紋飾、器形等要素, 盤點中國與周邊各國家陶瓷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續依風格特色, 分列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與韓、日等地域單元, 精選代表性文物, 呈現東亞各地陶瓷器競起的樣貌, 進而述及文化交流議題, 讓泥土的座標妝點出東亞陶瓷文化的華麗大觀. (參考官方網站介紹)
"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是故宮南院的常設展, 展覽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 —日本茶文化」、「茶趣—臺灣工夫茶」等三單元, 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 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
此外故宮南院和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所合作的"交融之美"精品展特展, 是從臺灣所在的東亞海域出發, 透過不同文物的匯集與組合, 呈現出有別於以往交流展的新視野. 期待能透過精彩的展品, 更全面地呈現大航海時期以來, 東亞海域周邊地區在多方相會下所發生的文化撞擊與交流. 為了說明這段精彩的故事, 特別借重神戶市立博物館的精品, 另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及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荷蘭台夫特王子博物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 )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收藏, 為觀眾講述一段十六至十九世紀歐亞藝術的奇遇與交融. (參考官方網站介紹)
不知不覺進館也逛了三個多小時, 我們也覺得帶著兩小逛博物館, 也是快到小仔耐性的臨界點了, 不打算再久待.
離開前先來蓋蓋紀念章.
雨過天青的室外, 這時看來格外誘人.
聽聞當入夜後, 建築本身和湖區的打光, 讓故宮南院的夜景非常地璀璨啊! 可惜我們無法待到入夜, 以後若有機會, 希望能夠親眼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