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Harvest1](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farm7.static.flickr.com/6165/6263073604_913e7479f2.jpg&width=331&height=500)
前些時日在同一天, 一口氣採收了幾種院子的蔬菜, 在這裡也一併作介紹吧. 這些蔬菜每種都有它背後的故事, 採收的量雖不多, 但有幾種還是第一次吃到自家所種的, 大家看到上面的這一盆, 除了最明顯的蕃茄外, 可以認出來有什麼葉菜嗎?
謎底現在就揭曉, 從左上方順時針方向, 依序是皇宮菜, 艾草, 空心菜, 龍鬚菜和紅鳳菜, 在這五種收成之中, 我們花在龍鬚菜上的心力是最大的, 所以自然也是今天的主角.
龍鬚菜就是佛手瓜藤蔓上的嫩葉, 不僅是嫩葉可吃, 結出來瓜也是滋味不賴, 不過種佛手瓜可要有點學問, 我們算是種了第3次才成功. 以我們成功的經驗, 佛手瓜是得整顆瓜拿來先發芽, 通常是用濕報紙包起來, 放在室溫陰暗的角落, 先讓佛手瓜發根, 在網路上看到佛手瓜發出的根與芽, 剛好是在瓜的兩端, 等發出幾週後, 再種入土中, 將佛手瓜較大的那一端露在土外, 不過也因為我們如此作, 導致了之後的失敗, 上圖是我們要將佛手瓜種入盆子時的模樣.
上面的這張照片, 是6月上旬時, 兩盆佛手瓜苗的模樣, 看起來似乎長得還不錯, 不過狀況就此走下坡, 事後我們猜想, 原先的根和芽都在同一端冒出, 所以如果將根露在土外, 太陽一曬根就全部曬乾了, 之後佛手瓜苗就只能靠瓜本身的營養來維生, 等到營養用盡, 無根的佛手瓜自然就無法繼續生長了, 眼看這兩盆狀況堪危, 我們馬上又去超市"補貨", 又買了2顆佛手瓜回來, 不算大的佛手瓜, 在此地賣得還不太便宜, 一顆都至少要一美金以上.
有了上次的經驗, 這次除了一開始的包報紙, 我決定先在水盆裡養一陣子, 老公還每天開小燈在水盆上方, 希望在足夠的溫暖之下, 加速發芽的時間, 到了7月初, 兩顆佛手瓜看起來芽發得不錯, 其中有一顆的芽更是長得好長好長.
這次就學了乖, 種入土中時, 將瓜以45度的方式, 採取將根全數埋入土中, 同時又因這次芽發得較長, 能讓芽露出土中的方式種下, 一旦克服了種入土前的難關, 之後這兩棵苗就長得挺好, 夏天時更是在藤蔓附近裝了網子, 很快地藤蔓就纏繞其上, 上面的這張照片攝於9月下旬, 可以看得出來長得茁壯的佛手瓜藤, 瓜葉看起來好大呀, 大葉子摸起來厚厚肥肥的, 感覺吃起來一定很可怕, 還真的只能吃新葉吧. 據瞭解佛手瓜是多年生的植物, 第一年種下時還不會結瓜, 我們現在還不太清楚這佛手瓜植株是否能渡過此地的冬天, 若是能熬得過, 或許明年除了吃龍鬚菜, 也可以吃到佛手瓜了.
和佛手瓜相比, 皇宮菜和空心菜就是相當地玩票性質了, 這兩種菜我們都是將超市買回來的菜中, 取其莖較粗的枝子, 再種入土中所長成. 皇宮菜我們是第二年種了, 空心菜則是第一次嚐試. 上圖是兩種菜還在容器中泡水的模樣.
空心菜在台灣似乎很好種, 但此地就不太適宜了, 在天氣不夠熱之下, 長得非常緩慢, 而皇宮菜在台灣聽說是屬於會攀爬的蔬菜, 在我們這裡也不知是品種不同, 還是也是不夠熱之下, 這兩年我們都沒看到攀爬的現象, 上面的照片攝於8月.
由於今年總是排不出檔期吃這些微量的蔬菜, 再加上這些菜似乎長得不快, 我們就一直拖到9月下旬, 這才覺得應該找個時間來採收一下了. 其中的皇宮菜更是早就開始大量開花, 我有機會就會把這些花修掉, 希望能再多長點葉子.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兩種菜, 其實是來自網友彩虹媽, 我們已經種了有兩年了, 只是這都是第一次吃, 紅鳳菜之前我們一直種在盆中, 去年的冬天我們以為這植株被凍死了, 今年改而移入院子, 不過整年下來好像也沒有變大多少, 因為知道它是屬於耐陰的作物, 雖然幾乎被別種作物給淹沒了, 我們平時也沒怎麼留心, 根本沒有拍照紀錄. 至於艾草, 我們直到現在還讓它長在盆子裡, 之前由於一直不知該怎麼吃它, 就只把它當成觀賞用植物, 去年冬天也是讓我們有植株一去不復返的錯覺, 沒想到生命力還挺旺盛的.
最後就是各式小菜上桌啦, 賣相不佳還請多包涵. 艾草我拿來炒蛋, 還加了糖來中和一點艾草的苦味, 我們覺得還蠻好吃的. 空心菜拿來煮湯, 真的只有幾口的份量. 皇宮菜我每次都是用薑來調味, 這回也試著用薑來炒龍鬚菜加上草菇, 覺得每種菜都有其特殊的風味, 或許是因為不常吃, 這次吃頗有意猶味盡的感慨啊.